Tag - reading閱讀

近日閱讀:《Demon Copperhead》和《The School for Good Mothers》

推薦剛讀完的兩本好書,希望很快有中文版。

“Demon Copperhead”by Barbara Kingsolver,今年的普里茲和英國女性小說獎得主,將狄更斯的《塊肉餘生錄》現代化,以美國阿帕拉契南方的山嶺小鎮為場景,主角是一個媽媽是毒癮戒了又染的年輕單親、住在拖車裡的男孩,除了已故生父的英俊外表和同樣的銅色頭髮,他擁有的成長資源極少,必須在貧困、毒癮、止痛藥癮氾濫的環境中,力求生存。金索沃爾以善說故事著稱,研究詳實,角色刻畫鮮明,豐富的情節緊緊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560頁讀來一點兒也不覺長。

“The School for Good Mothers”是父母來自台灣的Jessamine Chan小說處女作,描述一群失職的「壞媽媽」,被送進一所強調科據、幾無人性的學校再教育成「好媽媽」的故事。

主角是位華裔的單親媽媽,因為把兩歲女兒單獨放在家裡兩小時,被鄰居舉報,而被與其他犯下各種不同疏失的母親,一起被送進這所特種學校。

這些媽媽們必須從頭學習一切,她們各被派與一個與真實兒女年紀相近的AI小孩,幫助她們訓練各種「好媽媽」必具的條件:如何擁抱(不同的情況下,要有不同的擁抱長度),如何準備最營養的育兒飲食,如何耐心從不發脾氣,如何有效安撫情緒、讓小孩入睡⋯⋯等等。

除了批判你的分心、自私、不夠溫柔、不夠耐心、不夠努力當一名好媽媽,這個學校與社教系統的工作人員(一群自己沒有小孩的女人)進而定期掃描你的腦波、分析你的成長背景(主角之所以是個失敗、不稱職的媽媽,跟她的亞裔移民父母不善表達感情、成長中缺乏擁抱與讚美脫離不了干係…)

若以這所學校的標準,所有人類媽媽不用說全是「壞媽媽」——給小孩吃速食、讓小孩(或育兒時)玩手機、嚴聲厲色、打罵小孩….開什們玩笑?壞壞壞!

作者在書裡塑造了一個似反烏托邦的世界,讀時令人聯想到歐威爾的《1984》。媽媽們被錄影監察,不斷地進行批判與反省,彼此之間隨時競比,一切的表現決定了他們一年後能否重獲兒女監護甚至探視權的機會。她們隨時被提醒和自審的口號是:「我是一個壞媽媽,我正在學習做一個好媽媽…」

讀來令人頗覺驚悚的一本小說。

決定改變一生—–讀《The Vanishing Half》

這是一本關於決定改變一生的小說。

美國南方路易斯安那州,一個住著淡膚色黑人的小鎮Mallard,十六歲的雙胞胎女孩Desiree 和Stella,不耐貧困與侷限,決定逃家去紐奧良追尋新的人生。不同的機緣之下,兩姐妹做了完全不同的決定,從此各自走上迴然不同的人生:早幾個小時出生的Desiree嫁了一個比她更黑的黑人丈夫,Stella則喬裝成功,變成了一個白人。

故事縱橫近四十年,以多位主角的角度述說,角色分明,情節流動,閱讀與娛樂性十足之外,全書所牽引出的美國過去數十年的種族、膚色、性別、階級議題⋯⋯,引人思索。

丈夫家暴之下,Desiree帶著女兒Jude回到一度逃離的故鄉,從此陪伴寡母,扶養獨女,與一位來來去去、少女時結識的男人為伴侶,人生沒有走到更遠的它方,雖有遺憾,但Jude一路努力,最終如願讀上醫學院,也算是為母親爭了一口氣。

另一個世界,Stella以淡淺的膚色假扮白人得到一份秘書工作,隨後嫁給年輕的白人老闆,生了一個純白(幾乎)的女兒Kennedy,住在純白(幾乎)的富有社區,她想要的都有了,卻被迫與過去完全割離,活在謊言與秘密捆綁的寂寞裡。她那備受寵愛的女兒,擁有白人中上階級下一代的所有優勢,卻顯得迷失,輟學走演藝之路卻發展平平,最後不了了之。

隨著下一代兩個女孩的偶遇,劇情雙線由近而遠而近,兩個音訊全無、活在不同世界的姐妹,終於重聚;遺憾地,時間與空間的變遞之大:一個當黑人,一個當白人,都當太久了,Desiree與Stella已無法回到從前。看到希望的是,時代與機會變遷之下,她們那一黑一白的女兒得以一種嶄新、較平等的關係共處。

這是黑人女作家Brit Bennett的第二本小說,一出版即竄上《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對一個年輕的新銳作家意義非凡。這一刻,當種族與階級意識火熱高漲,有色與少數人種急切地爭平等、尋求自我定位時,這本書的出版時機不能更理想了。透過一對姊妹的一生,作者清楚呈現各種種族歧視、貧富差異下的殘酷現實:當被捧在手心的白人富家女,生日禮物是新車,愛去歐洲就去歐洲時;相對之下,貧困的黑人女一路受歧視、半工半讀、住在漏水的公寓⋯⋯。

全書從頭到尾鋪成緊湊,一讀即受吸引。故事之外,作者有許多聰穎而犀利的觀察與體悟:比如,活在一成不變的環境的安全與無奈;活在一個全新的環境的勇氣與寂寞。比如,「大多數人都崇尚『白』,連黑人自己都難免」、「人們以為獨一無二讓你顯得特別,錯了,那只讓你寂寞;歸屬於某人才是特別。」

雖然,書中某些角色有更多解釋與發揮的空間:Desiree為何一定得待在故鄉受猜測與流言?Stella真非得一輩子欺騙丈夫?沒有其他的選擇?此外,Desiree前夫暴力的背景、Jude變性男友的處境等等都可以著墨得更深刻。然而,瑕不遮瑜,這是一本引人入勝、幾天內就讀完的好小說,毫無疑問。

Ok, off to my next read, can’t wait! 🙂 等不急要開始讀下一本書了。

居家防疫之觀影與閱讀

宅得不能再宅的居家防疫期間,當全職煮婦與清潔婦之外,主要就是運動、閱讀和看一堆影集,照顧與娛樂自己。轉眼兩個月過去了,稍記一下最近看過的影集與讀的書:

Money Heist (La Casa de Papel),新一季的西班牙劇集「紙鈔屋」,一群天才搶匪越玩越大,這回目標鎖定西班牙的「皇家鑄幣場」,繼續與官僚政府與警方鬥智鬥力。劇情比起前幾季更暴力激烈,觀眾同情的主角或受重傷或被折磨,深夜觀影,心情很容易隨著劇情緊張大受波動,小心影響睡眠。

Little Fires Anywhere「星星之火」:改編自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同名小說,共8集的迷你劇集。教養、領養、墮胎、代理孕母、種族、階級差異⋯⋯內容廣泛,但一開始,幾乎每個角色給人的距離感和不討好,難以認同的感覺跟讀原著時很像,即使是兩名女主角:飾演中產階級光鮮白人「什麼都有」看似完美,其實跟四個小孩很疏離的母親瑞絲·薇斯朋(Reese Witherspoon),以及承諾幫一對不孕夫妻做代理孕母,懷孕後卻毀約,帶著女兒到處移動躲藏的黑人藝術家凱莉·華盛頓(Kerry Washington),作者顯然意圖透過角色的不完美,凸顯當代的社會議題。改編過的情節比原著緊湊,劇情開始鋪陳頗平淡,然而隨著角色的衝突白熱化,觀來漸入佳境。

Unorthodox「出走布魯克林」:只有四集的迷你影集,描述十九歲的女孩Esty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猶太教正統派(Orthodox Judaism)(或基本教義派)社區長大,從小遵守傳統清規與教義:女孩無需上學,等著媒妁之約,主要價值就是傳宗接代⋯⋯。不甘受制於傳統的Esty,經由年輕時被教區驅離、遷居柏林的女同志母親與鋼琴老師的協助下,決心背叛婚姻,冒著與族群為敵之險,逃至柏林以追求習音樂的夢想。劇中對此教的習俗與生活,比如男尊女卑,女人得剃頭以保持聖潔、教士拉比的權力巨大,教徒們嚴謹地按時讀經與禱告⋯⋯,描述真實。全劇呈現而不批判,身高152公分的以色列女演員Shira Haas,看似嬌小少女,但勇於挑戰傳統、追求自我的反骨,是全劇吸睛的靈魂。劇終沒有清楚的結局,然餘韻十足,力推!

當然當然也沒錯過「愛的迫降」,正赫和世理離離合合通俗得傻氣,但看戲的人癡癡地隨喜隨悲深陷投入。玄彬、孫藝真兩人超電魅力讓人不僅追戲到深夜,再增皺紋與幾道黑眼,幾乎從不追星的我現在一看到有關這兩位明星的新聞,注意的天線立即打開,眼睛馬上亮了起來。之後又連看了《梨泰院Class》和《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滿足度雖無法與「迫降」比擬,卻也忠實地追完。

閱讀上,書架上隨興的中文書之外,近期讀了兩本都是輕巧的chic-lit。第一本“The Bookish Life of Nina Hill”,寫一個在書店工作、有焦慮症的女孩Nina,突然被告知,從未謀面的富有生父把她列在遺產繼承裡,因而被迫與一堆突然出現的同父異母兄弟姐妹和親人互動,再加上工作的實體書店面臨關閉危機、一段萌生的戀情,頓時攪亂了她遠本單純安靜的書蟲生活。故事以書店為背景,愛玩益智問答遊戲的愛書人為主角,當然充滿慧黠的對話、大量的引據,以及各種有用無用有趣的知識,是一本「輕而聰明」的小說。

你相信美人魚嗎?“When we believed in Mermaids”一書透過一對海邊長大的姐妹交換敘述,一層層帶出她們複雜的成長與轉變,陰影與重生。作者Barbara O’Neal曾以各種不同的筆名寫了四十多本羅曼史,這本新書雖標榜為女性文學,故事與角色頗有一定深度,但免不了要一展其羅曼功力,很久沒讀到像是「水滴淌落赤裸胸膛⋯⋯」和各種撩撥撫觸的性感字句,不禁令人想起國高中午休時,趴在桌上偷讀放在腿上的羅曼史小說的時光。不用說,讀這本書時,完全忘卻世界正被病毒侵襲。

我們都會沒事的–讀“Eleanor Oliphant Is Completely Fine”

好看的小說有很多種,有的情節緊湊、角色結構龐大,讓人深陷其中而忘我;有的故事與人物皆看似單純,但深刻而完整,如一齣精湛的小劇,格局雖小卻絲毫不減讀興與滿足感,剛讀完的新書“Eleanor Oliphant Is Completely Fine”(愛蓮娜完全沒事)屬於後者。

蘇格蘭作家Gail Honeyman的處女作,主角是一位念古典文學、三十歲、離群獨居、人情世故與社會適應看似笨拙的公司女職員。

愛蓮娜是個大宅女,沒有朋友,除了固定探訪的社工、偶爾送錯包裹的郵遞人員,從無訪客,就連抄水電表的人員也只需站在門外等她抄好遞出。愛蓮娜沒有家人,只有每週固定一次通話的母親,而這位每則對話都令人不寒而憟的母親也是愛蓮娜所有痛苦童年與顛簸成長的根源。

這樣的角色和背景,你會以為這本書是個沈重的悲劇,那就錯了,相反地,從第一頁開始,透過作家筆下愛蓮娜不流俗的聰穎、幽默與嘲諷,讀起來比較像一齣黑色喜劇(讀不到一個小時我已大笑了兩次);然而,隨著章節,愛蓮娜的不幸過往被層層播開,角色卻發展愈深入,長期陰影籠罩下卻仍溫暖而獨立,讓人對這女子越發投入與同情,對人從悲慘復原的能力多了些信心。喜劇與悲劇不過是一線之間,有時甚至沒有界線。

書甫一出版,很快進入各方推薦的閱讀書單之一,並已被女星瑞絲薇斯朋(Reese Witherspoon)買下電影版權,她和《慾望城市》的莎拉.潔西卡派克是好萊塢嗜讀的大書迷,包包裡永遠裝著閱讀中的新書,所領的讀書俱樂部皆擁有龐大關注者,潔西卡派克對新秀、獨立與外國出版作家尤其情有獨鍾,年初成立了電子書出版公司,紐約書評界頗看好她跨足出版業的興趣與野心。

April 08, 2016

IMG_9158

昨天下了一場雨後,積雪都融得差不多了。今早出了陽光,院裡一片青綠,開始聽得到雀鳥熱情地啾鳴。前兩天,還看到一隻知更鳥出現在前院的草坪上,挑尋著小蟲。前院的風信子清楚地冒出,側院開了一些藍肺草,垂櫻花苞欲迸,春天的花慢慢地開了。

送海奕上校車後,時間還很早,我如常躺回先生旁邊,一邊滑臉書,一邊跟他有一搭沒一搭的閒聊。

IMG_9133

滑到Salon一篇談上癮的文章,很有意思。受訪的是剛推出新書“Unbroken Brain: A Revolutionary New Way of Understanding Addiction“的作者Maia Szalavitz。Maia年輕時是個嚴重的毒癮者,被迫從哥倫比亞大學輟學,23歲那年,驚覺自己竟考慮跟任何男人上床以換得毒品,終於把自己逼進戒毒機構,此後二、三十年投入毒癮與戒毒的研究。

對於毒癮的肇因,她提出一個全新的看法:除了少數精神因素,毒癮事實上是一種leangning disorder(學習障礙),是因為試過後,大腦學到毒品會帶來快樂興奮等「嗨」感,而越陷越深。跟憂鬱症與精神錯亂類似,毒癮尤其容易出現在青春期至二十幾歲間,當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這個自我監督中樞尚未發育健全時。

IMG_9137

毒癮既然是學習來的,而非染上的一種疾病,把染上毒癮者送進牢裡對他們的幫助極其有限或無效,Maia的前衛提議是:把比起來較輕微的毒品如大麻合法化,提供合法監督的注射使用毒品場所,以減少毒梟壟斷導致的殘暴與不幸,每個毒癮患上癮的原因不同,根本地,從管理讓人上癮的環境、了解癮者的童年創傷和成長背景著手提供協助,才是幫助染癮者控制毒癮的方法。

她也對美國現行的AA戒毒機構弊病提出評語,很好看的一篇文章,相信書一定更詳盡的探討。

Addiction is a learning disorder: Why the war on drugs is useless, AA undermines treatment, and addiction studies can learn a lot from autism

讀完這篇文章,又滑到一篇關於吃香蕉的事。

「你知道人類吃香蕉的方式,跟善於吃香蕉的猴子並不一樣嗎?」我問旁邊正讀著新聞的先生。

「歐?」

「猴子是用腳把香蕉蒂壓住,從下方開始剝皮,人類相反,是從上方的莖開始剝。猴子其實比較聰明,那樣剝吃到最後比較不會弄髒手。」我讀給他聽。

從下方比較不好剝吧,人類的腳也沒猴子那麼靈活..」

兩人繼續讀著各自的東西,突然他跳起來:「差點忘了一早要開會」。

IMG_9157

All Materials and Photos Copyright © 2015 unless otherwise no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