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love愛

失戀

獨行

鈴!鈴!清晨六點,我接到她從倫敦打來的電話。

「我需要找人談談…,你可以打過來給我嗎?」

我當然答允。做為一個相識十多年的老友,我們分享各種人生經驗。同在一個城市時,許許多多的深夜,她逗留我的單身公寓。兩人坐在靠牆的地毯上,分析交換自己和別人的心情。

我起身,套上放在椅背上的薄外衣,走出另一半熟睡的臥室,用手上的無線電話撥起她給我的一串長而陌生的號碼。嘟嘟… ,電波穿越大西洋,呼喚著。

Read More

想起瑪俐亞

曾經異國

把白色外套丟進洗衣槽的那一剎那,梅想起了瑪俐亞。

薄薄的外套在水渦裏打轉了一會兒,逐漸被衣堆吞滅。

那是瑪俐亞的外套。

那年冬天,瑪俐亞到台灣旅行,在梅家住了一星期。那一陣子家裏不時有外國訪客。弟弟南部大學北上的外國同學,國際夏令營結交的日本青年,哥哥生意上的友人。棕髮褐眼東洋腔,家裏有時就像個國際友人接待營。

Read More

哈利波特和海特曼夫婦的夏天

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集原始封面

(前言:寫這篇文章時,哈利波特的熱潮正在英美漫延,台灣及很多國家都還不認識這群小魔法師。一九九七年夏末本文在中央副刊刊出,應該是台灣第一篇介紹哈利波特的文章。)

———————————————————————————————–

夏天時,海特曼夫婦和及英美千萬名家庭一起投入一股叫「哈利波特」的熱潮。

十三歲的哈利是英國作家J.K羅林(J.K Rowling)筆下的小巫師。至目前為止,羅林以哈利和朋友在魔術學校的冒險故事為題,一口氣出了三本書,席捲英美各類最佳童書獎的同時,也成為紐約時報和亞馬遜網路書店的熱門排行。

到處都在談著哈利波特。學校老師說,課堂理只要開始唸羅林的書,再怎麼吵的教室也馬上變得鴉雀無聞。在家裏,年輕的美國父母搶著為睡前的孩子唸哈利波特的故事。一個十一歲的女孩call-in公共電台談話節目說:「羅林的故事好像是一部設計好的局,一讀,它就把你抓了進去。」小女孩發音清晰,用詞精確,顯現閱讀豐富,主持人讚她「speak beautifully」。

不知道這些家庭是怎麼開始成為哈利迷。在有四隻貓,一隻狗,沒有小孩的海家,事情的開始是這樣的:

Read More

承諾的勇氣

兩人生活的藝術

這天,海太太在書店cafe等著先生和小孩去上洗手間。面前的桌上前人留下了兩本書:《1001questions to ask before you get married》和《101Things I wish I knew When I got Married》。不知道留下書的是什麼樣的讀者:待嫁娘?為子女籌辦婚事的父母?閒著無事,海太太隨手翻了一翻。作者列出所有一般人可能想得到的問題,從「另一半是父母的乖寶寶?」「兩人都要小孩嗎?」「政治觀點?」「對精神外遇的看法?」「宗教對你有多重要?對他呢?」…鉅細彌遺。海太太不免心生佩服:哇,這麼多事我想都沒想過。現在也都來不及了,婚已經結了十幾年,孩子都生了。可能是因為是春天,那些書讓她想到家裡那些優秀且美麗的未婚表弟妹外甥子女們,以及關於婚前同居這件事。

這個時代男女的感情和婚姻面相跟父母那一代都大不同,住在一起或「試婚」已成務實的常態。根據統計美國有百分之七十的男女有婚前住在一起的經驗。那種約會後(明明第二天就要再見面)兩人難分難捨的畫面只見於雙秦一林年代的電影(什麼!連雙秦一林也不知道,那是民國…年,總之,古早的事。)現代的父母思想開明,海夫婦一位年紀稍長的朋友就說:「我女兒長到二十三、四歲,她若要搬出去和男友住,我舉雙手贊成。」

Read More

有吃福的人

星期天傍晚從中文學校回到家,車剛駛入車道,遠遠地就看到大門門把上掛著一包東西:「包子,媽媽!」後座的孩子喊道。

車一停好,他走出車庫,踏著雪地登上階梯:「我去拿。」他把門上的袋子取下。

一看:一包發冷的水餃,冰天雪地裡可能掛了有一會兒。

住在山坡上的湖南老奶奶不時會給我們送吃的。包子、水餃、燒賣…,各式自製點心。通常她在早上固定散步時順道送來。清晨,我在面對車道的書房工作。門鈴響了:「cy!」瞬間聽到她喚我的名字。門一開,老奶奶遞上一包酒釀或餛飩:「給妳當中飯。」有時,下午,電話響了:「cy!我在蒸包子,你三十分鐘後來拿。」三不五時,我會接到她的邀約:「今天來家裡吃中飯。」一踏進她家大門,滿屋都是平日熟識的鄰居,滿滿一桌飯菜。我幫兩老人做點翻譯,法籍義籍中西交集,笑聲不斷。

我和許多鄰居偶爾幫老人家跑跑腿,減輕一些語言與交通的不便。但老人總把謝意掛在嘴裡,且表達在行動上。比起我那些微不足道的舉手之勞,老人的回應更顯做人處世的智慧。

我總是領受別人的恩情 。

Read More

All Materials and Photos Copyright © 2015 unless otherwise no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