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科技生活

high-tech life

海特曼太太給她婆婆買了《Still Alice》,一本流暢深入講老年癡呆症的小說,原本計畫在聖誕節時和其他禮物一起送給婆婆,過了節她才發現書包在雪人圖案包裝紙裡被遺漏了,依然躺在衣櫥的 角落。日前婆婆過來家裡坐,海太太趕緊把書給她。「對了,可不可以跟妳借《Oliver Kidderidge》?」婆婆接過書時問。兩女人不時交換書看。「我的讀書會接下來要討論這本。」婆婆知道海太太書看完了,還寫了篇讀後感。海太太跟婆婆說抱歉,沒買紙版,書是透過Amazon的閱覽器Kindle下載在她的iPhone裡讀的。婆婆很清楚自己兒子對高科技產品的敏銳度,但有點意外海太太也趕上潮流: 「You guys are so high-tech!」老人喊道。

High-tech?!海太太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和這個名詞沾上邊,聽起來就像穿迷你裙搭皮鞋一樣地突兀。從小到大,海太太是那種對數理投降,被老師歸類為 「文組」的學生。工具、電腦、科技之於海太太不但像屬於另一個星球的東西,國中時,還曾因為數理考試老是敬陪末座而被老師「約談關照」。大學時,電腦(當時的 電子計算機概論)更是海太太唯一重修的課。開機後用Dos寫程式時就像走進一道找不到出口的迷宮,兩三步就錯亂失落了。那門課之後,海太太以為自己一輩子不再會和 電腦這個冷東西沾上關係。

但是,人永遠不知道老天爺給你安排著什麼樣的路在前頭。

認識海先生的那天開始,海太太和科技的故事重新寫起。

在她眼中,海先生無疑是個電腦專家。七歲就設計遊戲程式供叔伯大人們玩。二十二歲時,當Micro Center、CompUSA那種大型美國電腦店尚未出現之前,仍在大學唸電機的他獨立經營了一家年營業額上百萬美金的電腦零售兼維修店。海先生對電腦的熱情就像愛上一種藝術,親密深入而人性。兩人相識時,他是一家網路公司的創始人之一。那也是海太太第一次聽到網路這個名詞。

第二次約會,海先生帶海太太參觀他的公司。當他打開電腦儀器部門時,上千百個閃爍的燈光跳躍不停,顯示著用戶正在撥入連線。Internet!海太太不敢相信 一項最新電傳科技正在眼前進行。那些閃爍的燈光下,各地的用戶正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互動。海太太彷彿聽到人們的熱烈討論連綿竊語,看到他們忙碌地查詢著各 種知識訊息。而現實只不過一間密閉的房間,一對初戀的情侶,和千百盞閃滅的燈光。

沒有約會時,研究所的電腦中心裡,海太太一打開信箱,總會看到先生的電子郵件。也許一段問候,也許一句思念的言語。網路讓她在異國的第一個冬天溫暖了起來。

先生的協助下,海太太開始擁有極好的電腦軟硬體設備,包括了一直夢想的、可以裝在背包裡到處走、很酷的筆記型電腦。在筆電依然厚重的年代,海太太的Sony Vaio精緻輕巧,不時吸引鄰座的眼光。住家的網路電話裝置讓她和各地的網友通上話;網路廣播尚未盛行之前,她以和與今日天壤差距的音質收聽著來自台灣的 ICRT實況錄音 。

結婚之後,耳濡目染下海太太成為先生口中的「電腦女郎」。除了每天幾個小時的上網時間,她的第一個個人網站紀錄了最初幾年的美國生活,不時提到 ISDN、T1 Connection、T phone…,唬得不熟悉的親友一愣一愣地。第一年冬天回台北,和一干好友聚會時,海太太滿口Internet、E-mail、Homepage、 Website… 嚇到在座的女友,海太太突然意識到網路已經在自己的生活裏佔了什麼樣的地位。那不過是一九九七年,微軟剛發行Window95兩年,Yahoo剛兩 歲,Apple要四年後Apple才發行Ipod,而Google還在草創階段。

那同時,意識到網路的發展趨勢與深厚潛力,先生決定轉戰電子廣告業—Adtools(廣告工具)正式誕生。跟著在公司幫忙的海太太與先生一起打拼。那間 石磚倉庫改造的公司裡,一群年輕人坐在電腦前,有的耳機裡聽搖滾,有人迷古典音樂,桌上擺飾著辛普森卡通人物或藍色小精靈(The Smurfs)各型公仔,小廚房常見披薩和啤酒,休息時在一旁的乒乓球桌廝殺一場。除了幹勁十足,所有員工的共同特質是年紀都不到三十,有的甚至只二十出 頭。海太太跟著踏進那鼓風行世界的網路熱潮,計算著bandwidth、mailing list聚結的銷售數字…,一路看著各種合併快速瘋狂地進行。身旁一夜致富、二十出頭的百萬富翁如雨後春筍。

然後時間來到兩千零四年,網路泡沫破滅。驚濤駭浪下Adtools獨立重整,先生再度以Startup的精神迎戰,惟已然經驗豐富的網路老將。三年 後當公司再度被合併,科技年代已跨入網誌、微網、社會媒體(social media)盛行的新紀元;宅男宅女取代科技新貴成為世代主角。

像很多異鄉人,網際網路讓海太太的異國生活多了許多便利,和家人得以保持共同的脈動。先生當年的許多預言:有一天國際電話費將會和本土一樣價廉,音樂店,小型書店面臨下載和網購威脅轉型,與科技密不可分的下一代…,都一一發生了。十幾年來這世界歷經了某種脫胎換骨的革命。

新的傳播科技是海先生呼吸的一部份,他一直站在浪頭上,像個對新玩具上市好奇興奮的孩子,勇於嘗試各種新科技產品。電腦、手機、電視、筆電、智慧螢幕(tablet pc)像受寵後失寵的宮女來來去去。

海先生的一天通常是這樣:

床頭iPhone裡的鬧鐘一響,他伸手拿起,躺在床上查email,讀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頭條。

一邊洗澡一邊聽從自已架設的全屋音響系統播出的公共電台新聞。

上了車,喝著家裡的Jura impressa s90磨煮的拿鐵,一邊用iPhoe和英國辦公室通話。碰到塞車遲到時,他打電話conference call加入會議。坐在辦公桌前時,海先生的一天好像已經開始了許久。

他的google 行事曆裡各種顏色藍的紅的跨越,全是會議行程。最近一次晚餐,他和兩位拿了博士學位的夫妻討論他們的研究:大腦對廣告品牌的特定反應。聽得海太太詐舌。

他的iPhone裡有上百個專為iPhone設計的應用程式:及時股票,地圖,I photo,i Tune,金錢管理,餐廳搜尋,閱覽器,電子報章雜誌,飛航行程追蹤(fly tracking),購物比價,電腦遊戲…。

在家工作的海太太碰到電腦檔機向先生就救時,他遠距離remote檢查家裡的連線幫海太太維修。看著人在公司的先生,手指著箭頭在自己面前的螢幕游動,總給海太太一種隱形詭異的感覺。

二十四小時連線外,海夫婦用數位電視或Table PC看Tivo預錄的影集,有時看從Apple TV下載的電影、Pod Cast或TED演說,聽聽比爾蓋茲或全世界精英有什麼精彩的話說。觀影同時,海先生在Facebook貼幾則想法或Twitter兩句。當四月三號Ipad 將上市的電視廣告一出現,他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並早早下單買了Apple的股票期權。

父母影響下,這一代的孩子不可避免地比成為新新科技世代的成員。時髦現代的Apple Store裡,一排排五、六歲至十二、三歲的男孩女孩,熟練地滑動iPhone的螢幕,操作著筆電,玩電動,聽歌,上網…,這一代的孩子顯然已經準備好迎接一個更迅速更高科技的世界。

從三歲起,沒有電話功能,但下載量巨大的Ipod Touch就是海小孩出門不可缺的隨身媒體播放器。餐廳裡聽到一首喜歡的歌曲:「This is one of my favorites. Can you download it for me?」 碰到不知名的東西:「Let’s google it!」認識字典之前就知道google和Youtube的存在。

這鼓潮流將把自己和下一代捲到那裡去呢?海太太幻想有一天走進孩子的家,以指紋辨認打開大門,迎接海太太的是機器人幫傭一號,微波全餐,或更甚,濃縮的太空食物丸子…。

問題是,快速便利的科技生活下,海太太跟許多現代人一樣卻難逃越來越重的疏離感與不自由。

Party裡那個躲一旁簡訊發個不停的母親。是真的忙碌,還是在不熟的人際裡找自我掩飾。人們選擇和全世界溝通,卻躲避著眼前活生生的人群。

餐廳裡,兩個對桌的男女簡訊發個不停的男女,彼此沒有交談。海太太知道他們一定不是發給對方,因為對方就坐在對面。

應該拉近人類距離的科技,卻讓人們的距離更遙遠。

海太太發現自己一離開家裡的高速城堡,對網咖或台北親友家的上網速度毫無耐心。無法上網時,等待先生有空幫忙修護時則焦慮無措。

應該讓現代人更獨立的電腦,卻剝奪了人們更多的自由。

更快的網路讓人類讀進更精華抑或更龐雜的資訊?繁忙的網路社群讓人們的社交更廣還是泛泛?

她可以大聲譴責科技創造了冷漠,但事實是,搭慣科技便車的人類又如何能拒絕它所帶來的種種便利?

海太太知道自己無法拒絕這樣的時刻:傍晚時,找到最喜歡的烹飪網站,比較之後找出一道五千多人讚不絕口評分五棵星的食譜,把筆電拿到廚房流裡台,對著螢幕上的步驟做出一頓可口的晚餐。

她無法抗拒這樣的一機在手,萬事包辦的生活:坐在車裡等著孩子下空手道課時,用訊即又無線上網的iPhone讀幾頁Kindle,聽iPod裡的音 樂,給朋友回email,查及時股票,上Open Table選一家隔天要去吃飯的餐廳訂位,甚至用Skype to Go撥平價國際電話…。現代科技致命的吸引力。而她只不過是個普通的家庭主婦,遑論所有被時間追趕、日理萬機的職場人。

因此海太太就這樣一邊享受著科技的福利,一面與它進行著勉強的拉拒戰。她小心約束上網逛格子的時間,默默地把自己的部落格維持在與親友的聯繫。她一直拒 絕加入FaceBook,Twitter或撲浪,還是喜歡和朋友面對面,喝咖啡吃飯,而非簡訊來去。她上網定貓沙和衛生紙等大宗物品,請超市宅送讓腰休 息。但海太太仍勤上市場,甚至同時跑兩家超市補貨比價。她必須親眼看到蔬果,檢驗它們的色澤鮮度,必須親手觸摸才覺得紮實放心。

海太太給孩子下載許多音樂和有聲書,但當夜晚來臨,她依然一句句念床邊故事給孩子聽。她可以放有聲書,但那不能取代母子靠在一起,坐在窗前閱讀區毛茸茸的地毯上,享受一本精彩的繪本或故事的溫馨。

陽光溫暖的天氣,她依然珍惜在對窗的桌前捧閱一讀再讀的古典文學,感受著紙張的溫度,以及字句之間過往閱讀所留下的痕跡。

海太太很認真地想關掉電腦和手機,來一場零科技的簡約慢活retreat計畫。但是在那之前,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正午,她坐在藝術學院旁人潮熱鬧的 Atomic Café裡,聞著一旁L型鋼鐵烘烤機正烘培出濃鼻誘人的咖啡香,喝著雙倍義式濃縮咖啡現煮冰拿鐵,把剛才用Iphone照的照片貼在剛加入的臉書,然後繼續用她的MacBook完成這篇文章。

這是海太太的雙面現代科技生活。你的呢?—節錄自《愛上一個外星人》

All Materials and Photos Copyright © 2015 unless otherwise no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