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September 2014

尋找薇薇安·邁爾(Finding Vivian Maier)

Undated

September 3, 1954. New York, NY
Kiddieland, September 1966. Sandwich, IL
May 5, 1955. New York, NY
Undated, Chicago, IL
1954, New York, NY
June 1953, New York, NY
August 16, 1956, Chicago, IL
Undated, Chicago, IL
September 24, 1959, New York, NY
1959, Los Angeles, CA
Emmett Kelly as the clown figure "Weary Willie", Undated
Undated
VM2
January 26, 1955, New York, NY         October 8, 1954, New York, NY December 2, 1954, New York, NY
Undated
April 26, 1956
1959, France
September 18, 1962
July 27, 1954, New York, NY   vm37
vm36
vm35
vm34
vm32
vm30
vm31

偶然,第一次看到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的攝影作品,我當下被攝住了。

一張張黑白的街頭攝影,直接而強烈,不管是孩童,少女、工人,商人,女人,男人,街民,殘障者…,鏡頭帶著冷靜的距離,又毫無畏懼地介入,精準而深刻地捕捉每一個人瞬間的表情與感情。「一張好的照片可以抵上千言萬語」,腦海裡直覺浮現當年「人間」雜誌裡的照片,也想到布列松。很快地,我找到更多薇薇安·邁爾的作品,包括許多獨樹一格的自拍照,看著看著,不斷被這位攝影師對人與世界的觀察,冷眼嘲諷近乎殘酷,同時卻飽滿著難以言喻的感情,震撼著,心裡也不斷地冒出:誰是薇薇安·邁爾?

網上和關於她的記錄片「尋找薇薇安·邁爾」(Finding Vivian Maier)中,我一步步認識了這位神秘攝影家謎樣的背景,也彷彿讀了一段教人低迴不已的人生故事。

二〇〇七年,芝加哥一名房屋仲介、車庫舊物收集狂兼業餘歷史學者John Maloof,在一場拍賣會上買了一箱以芝加哥街景為拍攝主題的底片,物主署名薇薇安·邁爾。燈光下檢視那些底片時,Maloof直覺手上擁有的是一些極為精彩的作品,一一掃描時,心中不免好奇:薇薇安·邁爾是誰?google的結果卻是一片空白,網上完全沒有這個人的資料,除了那些底片,薇薇安·邁爾彷彿不存於世。

從夾在底片裡的字條和收據,John Maloof找到薇薇安·邁爾置放在一間廢棄儲藏室裡的更多箱子。收據、信件、車票、船票、衣物、帽子、鞋子….數十只深鎖的箱子顯示薇薇安·邁爾習慣收集一切的習性,也讓Maloof找出更多底片和數量眾多的八釐米影片。照片內容橫跨一九五〇至七〇年代的紐約、芝加哥,並遠及埃及、泰國、南非等地。總數驚人的二十五萬多張底片中,沒有一張被沖洗出來過。

買下薇薇安·邁爾的第一個箱子兩年後,Maloof再度google,這回,她的名字出現在一篇簡短的訃文裡:薇薇安·邁爾數天前去世。文裡訊息有限,卻足以讓Maloof發現薇薇安·邁爾生前是一位保姆。透過訪問眾多前僱主和她照顧過的小孩(現已中年),他慢慢把一個藝術家的面相拼圖填上,揭開薇薇安·邁爾的面紗,只不過,面紗下依然是一團謎。

除了捏造口音,薇薇安·邁爾給自己編造了各種假名,自稱是個神秘女子,當陌生人問到她的職業時,她有時會答:「我有點就像個間諜一樣。」所有受訪者無人知道她的真正身世,有人以她的口音猜她是澳洲或法國人,但他們全錯了:她是一九二六年土生土長的紐約人,父母雙亡,除了在法國一個只有兩百五十居民的小鎮上還有一點遠房親戚,她無親無故。

根據那些「認識」她的人形容:薇薇安·邁爾非常注重自己的隱私,是個極隱密封閉的人。受雇時她要求住在閣樓裡,深鎖著門,嚴禁外人踏入。他們描述她的外表:總穿著厚重長外套,帽子,長靴,有如五〇年代蘇聯工人的打扮,剪著極短的頭髮,走路時前後擺動雙手,大步快速,像個納粹軍人跨步行軍。

然而,所有的人異口同聲:不管走到哪兒,手牽拖著小孩的薇薇安·邁爾手胸前一定垂掛著她那檯Rolleiflex相機,總是在拍照。這種掛在頸上的老相機由上往下對焦,對拍攝對象比較不具威脅性,對方也比較不會防備,剎那間的喜怒哀樂可以捕捉無遺。一人回憶說,有一回看到她站在垃圾桶旁,拍攝著被丟棄簍裡的洋娃娃。有一次,她照顧的一個小孩被車撞倒了,眾人圍觀時,她也在按著快門。被她照顧過的孩子說:她老是帶著我們進城,到各種地方去拍照。訪問中,無人相信他們當年的怪異保姆竟能拍出那麼傑出的照片,其中有位老婦說:「拜託,她只是個保姆,」似乎難以把一個性格孤僻,外表不具吸引力的女人,跟有才華天賦的藝術家聯想在一起。

《紐約客》進一步觀察薇薇安·邁爾充滿矛盾的特質:固執又好玩,極好奇又極隱避,是個好保姆但又有無情的一面。報導並探討那個年代,身為單身女藝術家的生存難題;因此,保姆的工作給了薇薇安·邁爾經濟收入與遮護,也給了她出外拍照的自由。換來換去,她受僱於不同的家庭,不投注感情也毫無 糾纏,始終是個局外人。因此,當她在一九五九年,獨自旅行世界,足跡遍及亞洲、埃及、南美…,拍下數千照片,全程之中只有她和和她的相機,並不叫人意外。

Maloof的運作下,薇薇安·邁爾的底片被沖洗出來,處理裱框後,在畫廊辦了展。薇薇安·邁爾,薇薇安·邁爾,頓時之間,美國藝術媒體界驚為天人,大肆報導。攝影評論家拿她與Robert Frank、Lisette Model、Helen Levitt等當代攝影名家相媲美,讚她的傑出構圖,藝術眼光,天生自然的敏銳與人性觀察,極可能名列本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

儘管人們對薇薇安·邁爾的生平有了粗淺的認識,但更多的好奇與問題也相繼而出,最主要的當屬:她為什麼不公開、不曝光作品,以享有屬於她的光芒和財富?

從訪談和八釐米片中的聲音言語,可以感受薇薇安·邁爾獨立自主,堅決的個性。她生前收集了大量的每日報紙,對政治、貧窮、種族、戰爭、暴力等等議題及社會底層深為關注,唯對人生的甜美愉悅面絲毫不感興趣。最終,薇薇安·邁爾孤老,死於芝加哥一間小公寓裡。鄰居記得她總獨自坐在公園面海的一條長椅,或在垃圾箱旁徘 徊…,沒有人跟她真正往來交談過。她的一生成為攝影史裡的一篇傳奇歷史。

薇薇安·邁爾永遠享受不到作品所帶來的聲名,也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作品在美國和其他國家所造成的轟動與震撼。再次看著她透過各種玻璃、鏡子,甚至明星照片與泥濘工人的臀的自拍,或冷眼,或撇嘴,或淺笑,更多的是捉摸不定的神情。是不是,薇薇安·邁爾也一直在尋找,自己究竟是誰?

照片取自:Vivian Maier專網

擔心vs.不擔心什麼—費茲傑羅給女兒的信

今天是“Rosh Hashanah“猶太新年,這裡的公立學校都放假。海奕有不少猶太裔同學,家裡都準備慶祝這個節日,聽起來跟中國人過新年團聚一樣熱鬧。

放假日不需匆忙趕時間。早餐,煎了蛋餅配香蕉優格奶昔。想到台灣近來的食安問題,很幸運在這裡買得到「義美」的蔥油餅。

早餐後,我決定為近來生活多了許多擔心的兒子,唸一封《大享小傳》作者史考特·費茲傑羅寫給十一歲女兒的信,睿智建議生命中,什麼該擔心vs.什麼不需要擔心(what to worry vs. not worry about in life):

Things to worry about:(該擔心的)

Worry about courage(勇氣)
Worry about Cleanliness(乾淨)
Worry about efficiency(效率)
Worry about horsemanship(馬術,現在大概相等於,駕馭與擅長某種技能)
Worry about…(費茲傑羅在這裡留白,或許是想不出生活中還有什麼真正值得擔心的?)

Things not to worry about:(不要擔心的)

Don’t worry about popular opinion(外人的觀點評價)
Don’t worry about dolls(洋娃娃,給兒子我換成玩具如樂高和電玩)
Don’t worry about the past(過去)
Don’t worry about the future(未來)
Don’t worry about growing up(長大)
Don’t worry about anybody getting ahead of you(任何超越過你的人)
Don’t worry about triumph(勝利)
Don’t worry about failure unless it comes through your own fault(失敗,除非是你自己的錯誤所造成的)
Don’t worry about mosquitoes(蚊子)
Don’t worry about flies(蒼蠅)
Don’t worry about insects in general(一般而言,各種昆蟲)
Don’t worry about parents(父母)
Don’t worry about boys(男孩,給兒子,當然換成女孩)
Don’t worry about disappointments(失望)
Don’t worry about pleasures(愉悅)
Don’t worry about satisfactions(滿足)

Things to think about:(應該去想的事)

What am I really aiming at?(我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How good am I really in comparison to my contemporaries in regard to:(跟我的同輩比起來,在以下這三方面,我究竟有多行)

(a) Scholarship(學識)
(b) Do I really understand about people and am I able to get along with them?(我是否真的了解人們,能否與他們相處?)
(c) Am I trying to make my body a useful instrument or am I neglecting it?(我是否努力地讓身體成為一個有用的儀器,還是怠損著它?)

聽完,兒子提出他的看法:適度地擔心未來,可以事先做準備,並非壞事。但何謂適度?我問。我們舉了生活裡的一些實例:擔心未知的水深或火熱,可以先問過或收集訊息,有其必要;擔心考試,因而研讀做準備,有其必要…。但也有很多事,事先擔心得要命,結果事實證明,完全是瞎操心,浪費心力、時間還有腦細胞。接著,我們聊到可掌控準備的vs.不可掌控的未知與未來…。手上的咖啡涼了,母子兩的話題也越來越深越廣,跟兒子聊天實在很有趣。只是,小孩放假,大人真的比他去上學時還忙。:)

 

收成的季節

秋天是新英格蘭盛大的蘋果採收季節,臨近或更遠的蘋果園這時都會開放,招喚著男女老少,走向田野,採收去。

通常,最早的摘採訊息是從超市裡透出:蔬果區最顯眼處,各種新鮮紅潤或青綠的蘋果或堆積成山,或已裝成滿滿的一袋一袋,物美價廉,就等著被提回家。

或,當回顧舊照片,孩子從很小以來,每年這時固定的果園之旅—乘顛簸的乾草卡車、餵拍家禽小動物、坐在樹下草地裡,啃下第一口鮮蘋果;慢慢地,照片變成,修長的身軀爬上樹幹,手搆探得老遠,尋找著樹枝上最紅最大的那顆果實;或,於諾大的果園裡,奔跑嬉戲。

有時,就只是秋天的高闊天空,早晚的寒意,落葉滿地,似乎都提醒著:該去果園走一走了。

連續異常地冷了一個多禮拜後,昨天這裡的天氣終於再度轉暖。下午來到臨近的蘋果園時,天空灰沉,空氣悶濕,套著針織薄毛衣的我,摘完蘋果竟一身汗;秋老虎的威力。

今年我們來得正是時候,泥土停車場上停滿了車子。買了中等約可裝下二、三十顆蘋果的袋子,打算如常,送一點給公婆嘗鮮。孩子大了,對等搭穀車不再那麼感興趣,我們三人就直接向果樹群區走去。紅蘋果,麥金塔,科特蘭等品種蘋果皆已成熟,一旁還有一些熟透的洋梨和亞洲梨,卻不知為何,不太受訪客青睞,而我們可是很喜歡呢。

摘蘋果好玩的地方之一,當然在於可以免費試吃,邊採邊吃,看你一次能吃下多少。找到看起來最甜美的一顆,在衣服上稍微擦一擦,張開嘴大大咬下一口,脆甜汁流,mmm…鮮蘋果的滋味。通常,這也是一天裡吃下最多蘋果的一次,頓時之間,感覺果然更健康了:)。

採完蘋果之後,我們照例去一旁的農場,買幾顆應景的南瓜,吃一年一度的現烤蘋果甜甜圈,喝點熱騰濃郁的蘋果汁,買點農場自製的新鮮蜂蜜或餅乾鬆餅粉…。排隊人潮擁擠的農舍裡,甜甜圈的誘人香味,籃子裡豐收的蔬果,萬聖節的逗趣擺飾…,都讓人染上一種愉悅的感覺:幸運地,又過了風調雨順的一年。收成的滿足。

IMG_0712「媽媽,妳看這顆,這麼完美,拍一張吧。」張開手心,兒子說。

IMG_0713父子合作無間

IMG_0711

IMG_1834

IMG_1754樹梢累累,樹下掉落的蘋果,總給人一種豐收與可惜的矛盾感。

IMG_1019

IMG_0696這些亞洲梨又甜又脆,「跟在台灣吃的一樣!」兒子說。

IMG_0697意外發現一個開始築(或已被放棄)的鳥巢

IMG_0698

IMG_0699果園旁,這些遍地開滿的黃野花吸引了我。拍照時,一位年輕的農人把小卡車停在我旁邊:「妳知道這是什麼花嗎?」我搖頭。「是芥末花(mustard flower),你看,可以吃,吃起來有一種香草味,吞下去時有點辣辣地,」他捏了一片花朵,放在嘴裡嚼了起來。我也跟著做,果然沒錯,入口時清新如草,一吞,舌底一陣微微的麻辣。農人說,可以把花瓣放在沙拉裡佐料,籽可做成芥末;顯然地,蜜蜂也挺愛這花。

IMG_0700

IMG_0701

IMG_0704

IMG_0710蘋果與南瓜季總是相隨相伴。農舍外,金黃一片的大小南瓜,色彩豔麗的秋菊,成綑的乾草,漲著臉、奮力想抬起大南瓜的小小身軀…,把季節的點綴得溫暖無比。

IMG_0706

IMG_0707

IMG_0705

IMG_0709

 農舍自己種的鮮蔬,醃製的果醬和蜜餞,彩繪的南瓜,還有兒子最愛的新鮮蜂蜜…,豐收的一個下午。然後,我開始想著各種跟蘋果有關的食譜:蘋果泥,蘋果馬芬,蘋果派…,加點蜂蜜,撒點肉桂…,彷彿聞到了季節的香氣。

 

變化

white swan

九月以來,我們慢慢地面對生活裡的一些變化。

海奕開始上中學,這可能是他從小到大遭遇過的最大的改變與挑戰。

換了學校,校園更大,老師全新,校規更嚴,科目更多,功課和考試也更重;只不過是過了一個暑假,展開在兒子面前的是全新的一切,再也沒有小學時的熟悉環境與作息,老師的親切呵護,每天上學如輕鬆愉快的去玩耍。

除此,中學最大的不同是上課方式。從待在同一個教室,一位導師負責教所有主要科目,變成,不同的科目得去不同的教室,由不同的老師教授。每天背著沈重書包,在走廊上疾走換找教室,對喜歡規律的海奕是一大挑戰,忘了筆記忘了課本,遲到找不到教室;加上,換了一名以嚴格出名、不苟言笑、言語尖銳的導師,剛開始一個星期,海奕如陷十歲的牢窖,很辛苦。向來是個受老師疼愛的學生,即使有時忘東忘西,上課時神遊一番,但他習慣了小學的易度,老師的讚許;這回,遇到一個連微笑都吝於給予的老師,當一半的同學同樣還沒收拾好桌面,他卻是唯一被點名的….,種種在孩子眼中嚴重的不平與失望,無疑為中學的最初期雪上加霜。

看著兒子頓時間得面對這麼多困難,我一方面自責沒幫他多做準備,一方面從各種角度去解釋老師不是針對他,或許那天心情不好,不要太在意,他也必須加強效率,更專心。如果情況持續,建議他可以跟老師反應,讓她知道她的不客氣話語給人的感受,真有需要的話我們可以去跟老師溝通;但最主要的,老師已任教二十幾年,飽富經驗,兒子應該給自己和她更多時間和機會去認識與適應彼此…。

但,當他落寞地找不到上學的樂趣,夜裡檢查之後還是擔心著遺忘了什麼功課,坐在餐桌前對著早餐紅了眼睛,難以下嚥,心疼總是難免的。一晚,我坐在他床邊,讓他把正讀著的書放下,對他說:「你知道嗎,每天,我看你放學後認真地把所有功課做完,一大清早,雖不願地,但還是準時地起床,小小的身軀背著兩只重重的背包出門;你知道我們從不要求,但當你說,你的目標是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你是很多人的好朋友,還是個稱職的足球隊員,數學小高手,你總是講讓我笑痛肚皮的笑話…,這總總一切讓我非常非常地以你為傲,我覺得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他看著我,斗大的眼淚簌簌地滴了下來,「媽媽,妳把我說得好像一個英雄,我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好…。」「是的,你是我的英雄。」我緊緊地抱住他。

儘管交談過的每位家長一致同意:十歲就上中學太早了,這些孩子應該至少在小學再待一年。開學才兩個禮拜,許多孩子一樣清晨起不來,搞得全家早上雞飛狗跳,有的被罰不能出去操場玩,有的甚至被留校察看…;但每個父母也都同意:第一年比較辛苦,但到頭來,孩子們都會適應的。

沒錯,都會慢慢地適應,孩子,大人,都會慢慢地適應。一切都是成長的過程。但我也清楚地記得,五年級時從鄉下轉學到城市那年,身處陌生學校的種種慌恐與不適,如何只想逃回到那個舒適熟悉的、老師都喊得出你名字,知道你會唱歌會跳舞、是全校功課最好的學生之一的舊學校。

那樣一個既敏感又關鍵的成長階段–開始在意同儕的認同,開始探索自己是誰..;年代不同,加上我的父母當時自有全新的環境和艱巨的生活擔子要面對與承受,溫飽安全之外,不可能有餘力照顧到孩子的情緒或心靈。幸運地,現在我和先生可以花更多時間與心力給予兒子鼓勵與支持。開學第一個禮拜,先生刻意留在家不出差,每天看兒子上學,等他放學,或搞笑地化解兒子的擔憂,或教他時間與人際管理的策略。每天下午,校車來之前,鄰居都會看到一個戴著耳機講電話工作的父親,等在車道上,等著兒子跳下校車後,拍拍他的肩膀,對他豎起大拇指。

然後,生活不時就會丟來讓人措手不及的意外,突然之間,一段最萌的感情出現了。連續幾天,放學後,兒子跟在廚房裡準備點心的我身旁走來跳去,雀躍地描述著:那女孩如何跟他說嗨,如何慷慨地借他鉛筆,踏上校車之前如何跟他一人揮手道別…。他眼睛發亮,聲音裡聽得到音符的跳躍。“It’s amazing!” (好神奇啊!)語氣迷醉天真地形容心被撞擊的那份感受,老師的麻煩早被丟到九霄雲外了。我和先生交換著笑眼:愛情的力量。親親他的額頭,心裡唸道:「我的傻兒子。」

許許多多的「愛情」問題也如雨後春筍:「媽媽,妳想有多少可能性?我該如何處理,保持很酷?採取行動?」問得最多的是:「媽媽,妳覺得,她真的喜歡上我嗎?妳真的覺得我長得很帥?真是難以置信啊,不過說真地,我最近的確瘦了不少,確實是蠻帥的,而且我很聰明…。」

我輕撫心頭:這份稚情,如此純真,如此動人。眼角不覺濕了。

有時,我難免輕輕地打預防針:「或許她對每個人都是很友善的…」 話還沒說完,「媽媽,妳這是拿鉗子鑽我的心呢。」

是啊,就讓孩子享受這一刻吧,如此晶瑩可愛的一點一滴,完全不摻任何雜質的感情,這是完全屬於他的一刻,他有百分之百的權利,不受干擾地去慢慢咀嚼回味。人生有幾次,能體驗到這樣的甜美滋味呢。

想當然爾,這份縹緲稚嫩的感情一個多禮拜就如泡泡破滅了:「原來她並沒有特別喜歡上我啊…。」「覺醒」之後,他振筆疾書,立馬寫了一首長長的搖滾歌詞,以「紀念」這份消失的愛情:「我遇見一個女孩,她待我如一顆珍珠,但我想她也喜歡別的男孩,我覺得像個傻子….」精準貼切地,寫完,唱過後,他把曲子丟一旁,出門找朋友玩去,揮揮衣袖,就是那個想飛,自人有超能力的酷小孩。

你讓我笑,讓我哭,讓我揪心,讓我深愛…,孩子,我是多麼喜愛與珍惜這份陪你長大的榮幸。

九月異常冷地過著,但,慢慢地,暖天突然想到什麼似地,回來了;我們的心情與作息也逐漸抓到起伏的韻律。我習慣了比之前早一個多小時起床,給兒子做早餐和午餐,目送他走向空冷的等車街角。恢復以往,送他去練足球之後,到附近的圖書館給他和自己抱回一疊書。回到每天練琴,把最難的小節一遍一遍地彈過,蕭邦的敘事曲剔透艱澀地反映著他的天賦。我跟朋友見面喝咖啡吃午餐,聊孩子、花園、貓狗、旅行…,知道不用臉書的她們依然過的很忙碌。我固定出門去跑步,夏天時受困於燠熱,速度和長度一直跑不起來,現在終於再次感到跑過最初僵滯的兩、三英里後,那份鬆與順:是的,這是我記得的暢快感,這是我愛跑步的原因之一。我減少上網的時間,對於不適性的工作更勇敢地說不。一如對寒日難得的暖陽之眷戀不捨,隨著年紀,我越來越感到時間的珍貴,想儘量留給家人,做自己真正在意的事。

第一片秋楓悄悄地落地,第二片、第三片緊隨著。收起熱瀲,午後的陽光溫柔安撫。松鼠整天在樹幹間跳上跳下,收集著果實。季節變化著,我們也經歷著種種變化;轉眼間,收成的季節也近了。

PS. 謝謝海奕聽過我的英譯之後,同意我貼出這篇文章。「小猴」一書出版之後,我很少寫有關海奕的長文。雖然他長得又快又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生活點滴,但可能是我自己的觀念,儘量不以一個外人的主觀,去揣測附會,或自私地暴露一個成長變化中的孩子面貌(雖然有時它們實在太絕妙了,得很用力地忍耐不去分享),改而,我把隨手記錄的兒子的奇妙言行,私留給家人和自己。我想,我很難如一些所謂的親子專家,毫不遮掩地把孩子淚痕歷歷的犯錯、初戀或挫敗,拿來當案例分析,發表見解。我只覺得,很簡單地:父母若不給孩子基本的尊重,如何能取得他一生的信任?若要下筆,則學習多位寫孩子的文壇好手,不忘從作為父母最柔軟的那塊心田深處出發。
本文雖提到海奕的隱私,但我們都覺得中學以來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經驗。總之,謝謝他。

芝加哥小旅行

獨自去旅行。

把車停在機場的中央停車場。是個多層樓,巨大暗壓的場地,我用手機拍下最近一根樑柱上標示的車停地點。然後,拉著小行李走入電梯,來到樓下的登機大廳。

再次瞄了一眼手機裡的時間,確定登機門編號與起飛的時間。

平常跟先生一起旅遊時,我根本不需要動腦,他照顧一切:事先辦好登機手續,把登機證下載在手機裡,優先安檢,最先登機….;我和兒子只要拉著行李跟在他後面,來到登機門外找個位置坐下,或滑手機,或聽音樂,看書。勤快的他,常一溜煙不見了,很快地,咖啡、水和零食全買來了。兒子漸長後,我連行李也免提了,悠閒地享受他們父子的呵護,越來越像個年老脆弱的老太婆。

這樣的依賴令人恐慌,發現自己住在一層厚實的保護殼裡,日漸安逸膽怯。因此,當兒子逐漸習慣去祖父母家過夜且樂此不疲,我開始展開在美國國內的小旅行。剛開始以先生平日常出差的城市為主,或他先行,我後到,白天他去上班開會見客戶,我就自己逛,最後,再一起回家。先後去了匹茲堡和紐約等地後,這次我決定獨自先去芝加哥兩天,最後一天,他從巴爾的摩飛過來開會,再會合。

自己出門,多了一份緊張,擔心錯過起飛時間,總是提早出門,尤其若兩地有時差,總一看再看,確定沒看錯時間,有時連上廁所空擋,排隊買咖啡時,都要拿出手機查一下,直到來到登機口,看到告示上確實顯示是我的班機,很多旅客正安穩地等著,而且飛機就停在窗外,還沒有飛走,才安心。

幾乎錯過飛機的經驗不是沒有。記得有一次在日本,跟父親兩人搭錯火車,下車,換上計程車時,司機不確定地問:「真的要去機場嗎?」後來才發現路途遙遠,抵達後,身上根本沒那麼多日幣,司機堅持不收台幣,只好把所有美金都給了他。而遙遙無盡頭的一路,心臟都快跳出來(事實上也許沒那麼遠,只是身處一個陌生國度,心慌意亂之下,對距離的認知完全失靈)。熟料,抵達後才發現,飛機延誤起飛,還在停機坪上。

依舊,深怕趕不上飛機的恐懼。

其實想想,有什麼大不了呢?錯過了,可以回家,可以找間旅館過夜,尤其在一個語言沒問題的國家,沒有那麼嚴重的,最多只是麻煩勝過危險:重新候機,額外花費,似乎無止盡的等待與浪費時間…;除此,機場可能是出外旅行時最安全的地點之一。

 

登機後,我在靠窗的位置安頓下來。旁邊坐了一對老夫婦,太太專心地研究芝加哥的旅遊指南,先生無所事事地看著螢幕。發現,這個年紀的夫婦旅行,太太總是張羅細節的那個,通常問路的也是老妻。記得之前去紐約,跟一對七十幾歲樣貌的夫婦一起搭火車進曼哈頓,在哪候車,搭哪一部車,哪一站下車…,問話的都是那婦女;女人的彈性。

抵達Midway機場後,我可以搭計程車直接去旅館,也可以搭接駁小巴。一來省錢,二來共乘似乎比自己一個人跟司機卡在計程車內的小空間安全些,我跳上了機場到市中心旅館的接駁車。

接駁小巴內只有一對看似同事的中年男女,一個美語純正無外國腔調的亞裔男人,和一個旅行後要回家的婦人。一聽我說出旅館名,後者說,離她住的地方不遠,快到時會提醒我。我安心地在最後一排坐下。

車行入繁忙市區,除了轉機之外,這是我初次造訪芝加哥,除了:犯罪、麥可·喬登、西爾斯大樓、密西根湖之外,我對這城市認識有限。此時,窗外高樓節比,街道寬直,第一印象,應該是個可以一個人走路的城市。

 

chicago

旅館是旅行者的家。打開房間,按下燈扭,窗前亮起一串球燈。窗外的密西根湖迷濛一片,聽說了此湖之大,橫跨數州,直到親眼面對,才知道,它無邊無際,根本是片海洋。

天色漸晚,下起大雨了。我撐著傘到附近蹓躂,順便勘察地勢,一條街外看到一間星巴克,對街有間7-11,安心了不少。回到旅館時,褲腳已濕透。

chicago1第二天早上,雨下下停停,陰晴不定。我打算去附近的海軍碼頭逛。向密西根湖延伸的海軍碼頭(Navy Pier)裡面有商店、餐廳、兒童博物館等設施,外面可搭乘各式渡輪遊湖觀光,還有一座摩天輪遊樂場,看起來很適合闔家旅遊。

chicago2碼頭內,二樓的兒童博物館,錯棕的鋼鐵欄杆如天幕,一個小女孩在母親的注視下攀爬,看起來很有趣,兒子若同行,應該也會喜歡這裡。

chicago3天氣的關係,碼頭的訪客稀疏,偶爾幾對情侶、老夫妻或成群郊遊的國中生。戶外岸上,船員辛勤地檢查各種裝備,準備出航。

chicago6

碼頭遠晀,雨霧中的芝加哥市中心大樓。

 

大部份的旅客或去搭船,或帶小孩去兒童博物館和摩天輪,既然兒子沒有同行,我決定在館裡的史密斯彩繪玻璃館多停留一會兒。

芝加哥一度是世界彩繪玻璃中心,一八七一年的一場大火毀壞了無數建築,之後積極重建,需要裝置許多彩繪玻璃,因此許多歐洲彩繪家來到這個城市共襄盛舉,鼎盛時,全市有五十家工作室。博物館並收藏了許多美國其他著名工作室的作品。所有的展示品全放在碼頭裡開放的走道兩旁,完全免費觀賞。暗光的走廊,點亮的作品得以凸顯而出,一百多幅各式風格技術按照彩繪玻璃史擺置,題材從飽含宗教、神話意味,到日常花草都有,時間涵括了維多利亞時期至現代。

結合繪畫與工藝的彩繪玻璃,製作工程繁複,成品精緻。下面是我用手機拍的喜愛的作品之一、二:

chicago14「酒神節」(Bacchanalia),一九〇〇年,義大利藝術家Raffaello Armenise (1852-1925)之作。

chicago41「四季」(Four Seasons)靈感來自歐洲當時首席彩繪家阿方斯.慕夏(Alphonse Mucha),一八九六年時慕夏在巴黎以類似風格設計出四片巨幅玻璃,名為「四季」,聲名大噪。芝加哥這組玻璃藝術家不知名,可能出自慕夏的徒弟或助手之手。每一位女神代表一個季節,黑線一口氣描繪出女子的修長身形,細緻精巧。這種新藝術派(Art Nouveau)的仕女風一八九〇年代盛行於巴黎和布拉格等地。

chicago9莉莉的框籠(Lili’s Menagerie),一八九三年,德國海德爾堡的Beiler公司設計製作。

chicago16

離開海軍公園後,我往市中心走。芝加哥是個大都市,時間有限,我挑感興趣的重點參觀,打算去看有不少著名戶外展覽和芝加哥藝術館所在的千禧年公園。走過幾條街,跨越芝加哥河上的鐵橋,橋下河邊咖啡座商店林立。

chicago44

午餐時間,決定去全美餐廳搜尋網上提過、公園外的「野莓」早午餐廳吃飯。櫃檯人員說要等十五分鐘,領了電子牌,我到餐廳外跟一群年輕人一起等著牌子震動,聽說這家店平時人更多。我點了遠超平常午餐量的墨西哥鐵盤餐附帶最有名的野莓極樂煎餅,層層香草奶油夾心,綿密可口,絕對可以當做甜點。

chicago18吃飽喝足,水瓶裝滿水,上過洗手間,繼續我的冒險。穿過佔地寬廣的千禧公園,朝芝加哥藝術館走去。

chicago17造型前衛的露天音樂台,一旁標示說,傍晚將有柴可夫思基的音樂彩排。草地上,夜空下,藝文活動讓城市美麗躍動,星空下的音樂會是一座大眾公園能提供給市民的最佳功能之一。

chicago20

chicago19從藝術館南邊的新館走進,可以看到印象主義藝術家畢卡索和米羅等人的作品。

chicago43

chicago22

chicago24

chicago21穿過可觀的亞州藝術品收藏區,來到印象主義主館,這是全館的主力所在,收藏有大量的印象主義時期作品,尤其是雷諾瓦的「兩姐妹」、秀拉的「大碗島的週日下午」、高更的大溪地女人、莫內的蓮花池、卡耶博特的「巴黎的雨天」等等真品名作之前,人潮聚集。

chicago25

chicago26

(大致)看完之後,我在連接主館和新館之間,往地下室餐廳樓梯旁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的巨幅彩繪玻璃之前停步,流連在他的藍色月光之下。然後,我到美國現代藝術區繞了一下,除了安迪·沃荷等現代名家作品這裡最著名的當屬美國畫家格蘭特•伍德的「美國哥德式」,畫家以牙醫和妹妹為模特兒,嘲諷南方小鎮歌德式的呆板生活。

chicago27建於一八九一年,維多利亞式風格的藝術館,這是它位於密西根大道的藝大門,兩座石獅雄偉矗立。一個下午走來,腳酸眼花,卻也不過是走馬看花,希望下次再訪時,時間寬裕一點。chicago28藝術館外,千禧公園裡的裝置藝術也頗值得欣賞。皇冠噴泉(Crown Fountain)是兩座相對而視、長方形的高大螢幕,電腦控制交替播放著代表芝加哥的一千個市民的笑臉,嘴巴是噴泉。

chicago30芝加哥人暱稱為「豆子」(the Bean)的雲門(Cloud Gate)是一座如液體水銀的雕塑,反射著周遭的大樓與天空,走遠走近,走到豆子下,看看自己的身形變化,如顯現於一片有趣的哈哈鏡裡。

chicago 40第三天,天氣大晴,起床後,我走出旅館,沿湖跑步,一路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湖畔的市中心樓群。路程一路平坦,聽說一直沿著湖,有數十英里適合路跑的美麗風景。

chicago34

chicago31下午的回程飛機,跑完步,梳洗後,我再度回到海軍碼頭的登船處,決定按照旅遊訊息上的建議,搭船去一窺芝加哥的建築風貌,這趟沿芝加哥河而行,七十五分鐘的旅程,是認識芝加哥市建築最好的方式。

船經昨天跨過的芝加哥河時,怎麼覺得才兩天,已經對這個地帶很熟悉了—一個人慢慢走路旅行的好處再添上一樁。

chicago33正面對河、著名的玉米大樓,樓上是公寓住家,樓下是停車場,風格突出。

chicago35市內最大的建築,大到有自己的郵遞區號。

chicago38仔細看,許多建築自有它別緻的雕工圖案。

chicago36西爾斯(Sears)大樓,被收購後改名為威爾大樓(Will),本來是世上最高的大樓,但現在已經被台北101和杜拜的哈里發塔超過。

chicago39古典與現代風格兼具,建築、河水、鐵橋、藝術、購物,還有這裡沒有太多記錄的美食…,芝加哥很好玩,讓人不急著回家。

走走停停,想去哪就去哪,想待多久就待多久,不用等人,毋需討論,累了,找間咖啡館,或坐在公園長椅、博物館石階上,看城市的人來人去,浮生若夢,人之渺小,就算坐上幾個小時也沒有人會催趕你。一個人旅行的魅力,藏在那些自己與一個陌生城市的親近對話,與旅途上擦肩而過的人短暫邂逅——餐廳的侍者、車內旁邊的乘客、同時欣賞著一幅畫的旅者,純粹的驚喜與感動,考驗天真,挑戰未知與應對危機,學著適應在生疏旅館裡,度過寂靜深夜…。離開熟悉的巢與規律作息,從近距離開始,繼單身之後,再次踏上獨行之路,期許自己越走越遠。

Photo by Chiuying Lu

PS. 六月去芝加哥,今天才把這篇文章寫完,一整個夏天實在超忙的,終於回到了規律的日子。

All Materials and Photos Copyright © 2015 unless otherwise no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