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 Life Journals

Step up for Colleen 5k

五月,春天終於來了!經過了一個異常寒冷與多強風的四月,更讓人迫不急待五月的到來。

五月的第一天,我參加了鎮上舉辦的“Step Up for Colleen 5k路跑賽“,十五度C左右的溫度,難得的徐風與暖陽,完美的路跑天氣,近三千名賽者把現場擠出一片粉紅海。


公益路跑賽向來得我青睞,既可參賽又可把報名費捐做一點點善事,兩全其美。

Colleen Ritzer曾是一位鄰鎮高中備受學生歡迎的數學老師,2013年,24歲的她不幸被一名情緒異常的學生殘害,當時造成社會極大震驚。Colleen從小在我們鎮長大,逝世後,她父母化喪女之痛為大愛,以她的名義成立了一個基金會,透過路跑賽募捐與各方贊助,九年來所提供的獎學金幫助許多女孩跟Colleen當年一樣,實現了當老師的心願。

今天現場不乏精英跑者(第一名以17分速完賽),但主要還是以支持這項公益為首要目的民眾。許多家庭全家動員(包括牽著家裡的狗一起跑),還有許多年輕人尤其是國、高中年紀的女孩子,或是參賽或是充當啦啦隊和補給的義工。看著她們熱情洋溢的臉龐,不禁讓人相信Colleen老師所留下的那份熱忱良善的精神一定會繼續傳承下去。想念與海奕一起參賽,今天他學校有事無法參加,他田徑隊上的兩名學弟則雙雙跑出總排名前十名的佳績。

賽程從鎮中心公園開跑,爬長坡而上,朝「菲利普學院」而跑,這也是我第一次跑過校園內佔地數公頃的「鳥兒保護園」,這是海奕越野跑校隊平日練跑和比賽的場地,近一英里的陡峭長坡跑得我氣喘呼呼,心跳飆高,也讓人對這群高中運動員滿心佩服。最後結果,女性分齡共346人中,我排名第27。

早春的半馬訓練

回到又濕又冷的北方,回到跑步機上,跳進一份十週的訓練表裡,希望下一場比賽能跑得更順。

這份採自《跑者世界》的半馬密集訓練表,以破兩小時為目標,為期十週。若要能順利地按表操練和賽時達標,設計者建議跑者在採用這份訓練表前,先具備下列幾個條件:

  1. 最佳10K:54分鐘以內
  2. 跑過一次以上的半馬賽
  3. 最佳半馬成績(情況好時):2:04-2:06
  4. 有坡度、天氣很熱或風大時:2:08-2:12

考量過自己的跑步經驗和下一場賽程狀況,我把目標設在不一定得破二,但能突破近來一直僵持在兩小時十五分坐右的成績,最重要的,透過有目標的密集訓練,持續保持並增進耐力與速度。

身體的彈性和強度真的很奇妙,九年多前跑完第一場半馬賽,必須休息一兩個禮拜才能再正常地跑;而現在,上週日剛在佛州跑完一場半馬後,休息一天後馬上可以展開訓練。

星期二:3英里恢復跑

星期四:4英里節奏跑:1英里暖身,1英里快跑,0.5英里慢跑,1英里快跑,0.5英里冷卻。

星期五:4英里輕鬆跑

星期天:6英里長跑。

不跑的日子則交叉做肌力訓練。就這樣,雖然比起訓練表少了3英里,還是跑出賽後無休的最高一週總跑量:17英里(27.2公里),主要是無傷無痛,讓人對接下來的訓練更具信心。

(from Runner’s World)

北方的三月依然大多是十度C以下的天氣,然而,跑過南方二十幾度的天氣後,實在很難繼續待在戶內,稍微溫暖一點時就出門去路跑,那份得以邁開步伐,用雙腳「巡訪」鄰里與馬路的無拘感覺,是跑步機永遠無法相比的。

接下來的兩個半月:保持健康,期待春天!

在南方賽跑

每年三月,我們固定南下佛州度春假。停留期間,取利於南方的溫暖天氣和美麗的沿海長步道,我們慣常地跑步、走長路、游泳⋯,暫時拋開又長又冷的北方冬季,過著夏天的生活。

這幾年以來,我也開始利用這段期間參加港灣及附近沙灘的路跑賽。期逢「聖派克節」,今年,海奕和我先後參加了兩場比賽,第一場是臨時決定的小型5K,第二場是我原訂的半馬,迴然不同的氣候、跑距與跑場。

和海奕一起參賽總是特別開心,天性加上高中四年在跑步校隊與擔任隊長的經歷,小子極善於鼓勵人,不管成績如何、將來還有多少一起參賽的機會,我永遠永遠會珍惜,當他跑完後在終點等我,一見到我靠近時,立刻迎上前來,為我加油,陪我一起衝刺的美好記憶。

***

3/13/2022

母子一起參加的「聖派翠克節5K路跑賽」。

昨天的暴風雨後,氣溫從25度C驟降至5度C,佛州少見的冷天,還好陽光普照。沿著海岸的一條長直步道而跑,很多參賽者身穿綠色服飾以慶祝這個節日,獎牌也是綠色愛爾蘭小精靈Leprechaun.

海奕和我各以男女組前25名完賽,海奕獲整體第三名。他跑完後,一貫地迎來為我加油、陪我衝刺。一場臨時起意報名、親切而輕鬆的比賽,為假期增加了許多趣味,也為我下週的半馬賽暖身😊

***

3/22/2022

週日,母子兩的海角路跑賽。

我的第二十場半馬,以預計的速度順利地展開今年的長跑賽程。原本要跟我一起、跑他生平第一場正式半馬的海奕,因腳輕微受傷改參加10K,最後以總排行第十一名完賽。

第三年參加這場慶祝聖派克節的沿海活動,起跑線,國歌演唱前,主辦人克利斯致詞時談到疲長疫情後、能恢復現場比賽的珍貴,終點掛著的兩面他從阿富汗戰場帶回來的美國國旗背景,當提到烏克蘭裔的妻子娘家親友此時的慘境時,老兵語帶哽咽,不得不中斷話語⋯。

沿著美麗的海岸而跑,風隨然有點大,慶幸地太陽沒有露臉,不至於曬成人乾。最開心的是,海奕終於也得以體驗:黑暗中起跑,跑著跑著,天光照亮整個世界的那份神奇。

跑步永遠不只是跑步,謝謝它提供了我們母子一次又一次奮戰與激勵彼此的機會。互相提醒:不管過程如何挑戰,不要忘了微笑,肌肉ㄧ放鬆,感覺就不再那麼痛苦了。

「希望能一直跑,與跑步一起老…」《金門日報「鄉訊」》報導

愛上跑步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近年來,全球跑步風氣大興,各項賽事盛行,跑步成為最普及的運動之一。曾經以《與小猴喝茶》、《四季之歌》等著作受到金門鄉親喜愛的旅美作家盧秋瑩,新近出版的《跑出最好的自己:一個中年女子以跑步學習愛與堅持的歷程》正好趕上這股跑步風潮。

由金門籍的馬拉松紀錄保持人許績勝和資深體育記者許瑞瑜聯合推薦,盧秋瑩在《跑出最好的自己》書中詳述自己從一個體育差到要補考的女生,變成一名終生跑者的經歷與心路,並把過去10年來的跑步心得,歸納成許多小訣竅,舉凡是給新手的跑步入門、比賽前的身心準備、意志力的鍛鍊、受傷後重新起步、鼓勵孩子一起運動的方式等;除此,平日喜歡鑽研健康點心的盧秋瑩也不忘分享幾道營養的跑者食譜,「無疑地,這是我寫過最具實用性的一本書」盧秋瑩說。

出生於金門賢聚村,金湖國中與金門高中校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後,盧秋瑩在台北任職雜誌編輯與報社記者多年,赴美後於波士頓的「愛默生學院」取得媒體藝術碩士學位,目前與丈夫和兒子定居於波市北郊,長年從事翻譯與創作,出版的作品達數百萬字。

從小以文字與靜態工作為伍,盧秋瑩形容自己會愛上跑步「是一個美麗的意外,也是人生最棒的經驗之一。」

為克服寒冬路跑環境  半百之齡學會滑雪

愛上跑步是意外,因為盧秋瑩說她「從小是運動『弱雞』,跑不快也跳不高,玩躲避球總是最先被炸死,連騎腳踏車都有問題,每到上體育課就膽戰心驚。這份與運動的淺薄關係,一直到10年前的一個夏日才完全改觀。」
那個周末,盧秋瑩一家三口如常到臨鎮湖畔散步,為了跟上騎車在前的兒子,她跨出路跑的第一步。盧秋瑩在書中憶道:「誰知道,才跑不到半圈湖就氣喘呼呼,肋骨下方隱隱抽痛,心臟與肌肉都覺得不勝負荷,身體簡直像一部即將報廢的老車……」種種明顯的不適讓她驚覺:「多年的怠惰姑息,一副臭皮囊已逐漸變形,體能也開始退化。一想到中年即如此不堪,那接下來的歲月怎麼辦? 」

那天連5公里都跑不完雖難免讓盧秋瑩有一絲挫敗感,但跑步時那份苦樂交織的快感卻也燃起了她的興致,尤其她很快便發現,跑步不需要複雜的配備、特定的時間或場地、無須呼朋喚友,只要換上跑鞋,想跑就跑,非常適合她愛自由的個性。

從那天之後,10年下來,盧秋瑩不間斷地一步一步向前,跑過各種山嶺、林野、鄉鎮與海岸,參加過近30場大小比賽,其中包括19場半馬賽。跑步不但改變了盧秋瑩原本伏案靜態的生活型態,為了克服新英格蘭嚴冬不利路跑的環境,不願錯過體能鍛鍊機會的她還硬著頭皮學滑雪,經過無數次的慘摔跌倒,包括有一次被救護人員以電動雪橇車從三千多英尺高的山頂上拖救下山,她終以半百之齡學會了這項冬季運動。

獲曼徹斯特半馬母子接力賽冠軍

跑步帶來的種種身心與生活改變之中,盧秋瑩最津津樂道的當屬,因為跑步,她和青春期的兒子海奕(17歲)不但多了一項共同的興趣,更深植了原已緊密的母子關係,母子一起跑步並參加路跑賽。去年(2020)疫情期間於新罕布夏州舉辦的「曼徹斯特半馬接力賽」,他們取隊名「傻氣的蠑螈 」(Silly Salamanders)參加母子路跑隊,初試啼聲即以1:42:25拿下當天的半馬接力賽冠軍,當地報紙體育版以標題:「母子把對跑步共同的熱情化成半馬冠軍!」作了全頁大幅報導。

「在我眼中,沒有什麼比跟孩子同站在起跑線上,槍聲響時互喊一聲”Have a good run!”後一起往前衝,賽後聊起過程中那些天殺的陡坡,攜手狂奔衝破終點線……,更酷的事了。」盧秋瑩微笑而認真地說。
下筆常帶感情的盧秋瑩在《跑出最好的自己》中也書寫跑過的各種風景與人情:新英格蘭小鎮、佛蒙特山水間、佛羅里達海岸、台北的運動場等等,她說:「沒有什麼比以雙腳更能認識一個地方,更能深切感受每一寸風土人情。」5年前返金宣傳《四季之歌》新書時,盧秋瑩回到度過許多青春時光的太湖畔,決定以跑步的方式追憶過往,她記得:「金門夏天的太陽依舊又熱又燙,蟬聲依舊熱切嘹亮,跑著跑著,少女時那些為了躲避幫家裡看店,以讀書為藉口跑到榕園和太湖做白日夢的記憶都回來了……。」

所有協助她完成一場場路跑的人之中,盧秋瑩最感謝的還是另一半Chris,「為了我這項中年才迷上的興趣,他從跑襪到手錶,凡跑步所需的一切隨時幫我準備妥善,更別說犧牲了無數的周末,充當我的司機、攝影、啦啦隊與補給員,陪我參加一場又一場的比賽。」盧秋瑩語氣中難掩幸福地說:「有了他,我什麼也不用擔心,只要,跑就是了。」

今年10月圓了準備10年的42公里全馬夢

一路跑來,盧秋瑩並非全無挫折。一直懷抱全馬夢的她,曾經三次報名全馬賽,但每次都因為訓練過度,導致髂脛束和臀肌等運動傷害而被迫馬前放棄。

「跑步看似很簡單的運動,卻是一門精深的學問,」盧秋瑩建議跑者,尤其是初跑者,不求快不求多,加強肌耐力訓練以防傷害、注意飲食與休息都跟練跑同等重要。多年來,除非出外旅行或賽前更密集的訓練,盧秋瑩盡量維持一個禮拜跑四天,並混合恢復跑、節奏跑與長跑等型態,兩天從事核心、肌力與交叉訓練,一天則以瑜珈或散步讓身體充分休息。今年夏天,盧秋瑩再度捲土重來,經過20周無休的訓練與準備後,終於在今年10月完成麻州已有30年歷史的「Baystate全馬賽」。

「42公里的奮戰後,當先生和兒子突然出現眼前的那一剎那,我再也忍不住地哭了起來。」最後,她在兒子的陪跑下跨越終點線,實現了一場10年的全馬夢。

被問及跑步對她的意義,盧秋瑩引用長跑作家村上春樹的話:「大多數的跑者不是因為要活久一點而跑,而是為了把生命活到最圓滿。」至於對跑步有興趣的讀者,她的建議是:「不要擔心跑快或跑慢,不用跟別人比,專注於當下的每一步,保持一顆開放學習的心,只要持續向前,一定會體驗到跑步所帶來的身心改變,一定會抵達目的地。」

持續挑戰自己、持續累積人生經驗,跑步路上,盧秋瑩期許自己一直跑下去、和跑步一起老。除此,這個愛跑步的中年女子還有一個心願:希望有一天能參加金門馬拉松,在這片孕育過她的土地上,和親友同好們一起敞懷奔跑。(刊於2021/12/11《金門日報》鄉訊版,記者: 陳永富)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4189/338473/ 

早起的魅力

夏天以來,為了參加清晨五點半的田徑訓練,原本就習慣早起的我起得更早,充分體驗了晨光的魅力和作為一隻早鳥的好處。

清晨四點半,鬧鐘響,我躺在床上,給自己幾分鐘完全甦醒後,拿起手機,快速地查看一下簡訊和電子郵件,起身,開始出門前的準備。

房子非常安靜,家人都還在睡夢中。我下樓來到廚房時,給自己做一份簡單的早餐,外加一小杯的咖啡。窗外,天色仍黯,世界正以一種無法覺察的韻律醒來。不久,遠處樹林後的天空底下,泛出第一道黃橙的晨曦,光亮慢慢地趕走了黑暗。果嶺正中央,飄揚或靜止的黃黑格子旗幟昭告著戶外的天氣:有風或濕悶。

對窗,我啐飲著咖啡,體會著日出前這一刻的靜謐而神奇。我知道我不是唯一早起的人,卻為了能夠在酷熱之前享受夏日最溫柔清涼的一刻而感到幸運。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人可以不慌不忙地展開新的一天。許多成功人士皆習慣早起。根據《時代》雜誌的一篇訪談,蘋果公司的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每天早上三點四十五分起床。起床後的第一個小時他去「瀏覽(蘋果產品)使用者的評論和意見,這些內容對我們非常重要。」接著,他會去健身房鍛鍊一個小時,因為「運動可以幫我減壓。」人在西岸的庫克比時差早他三小時的東岸員工更早開始工作且熱在其中,他說:「當你喜歡所做的事時,你不會視它為工作,很幸運地那正是我的狀況。」

另一位執行長,美國線上公司(AOL)的提姆·阿姆斯壯(Tim Armstrong)的一天是從清晨五點開始,不過他試著避免一大早就發太多電子郵件給部屬,免得給下屬造成太大壓力。阿姆斯壯告訴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他不需要很多睡眠,每天五點至五點十五分之間起床後,運動、閱讀、瀏覽與改進公司的網站,並利用這段時間與同樣是早鳥的女兒相處。

前總統歐巴馬也是有名的睡得很少的人,而他的妻子前第一夫人密雪兒也不遑多讓,曾經跟電視主持人歐普拉聊到,她每天早晨四點半、趁小孩起床之前就起床健身,「不運動我覺得不舒服,我會鬱卒。」

仔細閱讀,不難發現早起的名人都有一個共通點:會利用這段時間從事某種運動以減壓,維持身心的健康。

然而,早起並非忙碌的現代人專利,歷史上不乏早鳥的範例。

國學大師曾國藩每天天未亮就起床,視夙起為修身養性的基本與家訓,他在家書中明示胞弟:「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去掉惰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每天早起做起。

放眼西方,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班傑明·富蘭克林無疑是最出名的「能者多勞」。建國之外,富蘭克林在有生的八十四年中,發明避雷針、並在物理學與人口研究方面有重大的發現,他還寫作、作曲、展現高超的小提琴、豎琴和吉他演奏才華等等,更創立了包括賓州大學在內的多所民間組織。

如此驚人而豐富的成就,富蘭克林歸功於秘密武器:早起!一天多一個小時,一年就多了365個小時。此君最受歡迎的名言之一是:「早睡早起讓人健康、富足、有智慧。」而且不像拿破崙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長期下來恐有礙健康,富蘭克林每天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點就寢,健康地睡足了七個小時。

另一最為人熟悉的早起人士是梭羅。這位先生習慣每天沿著瓦爾登畔散步,在晨曦中思索各種人生哲理。對於梭羅,早起走路不但是腦力,也是一種自制力的鍛鍊,是精神上一種「宗教性的修煉,我所做的最棒的事之一。」(It was a religious exercise and one of the best things I did!)

「獨處」無疑是思想與哲學家最好的朋友,而「散步」則是維持他們體能健康的最佳處方。德國哲學家康德是另一位夙興的散步達人,日復一日不管刮風或出太陽,他固定早上五點出門,那一絲不苟的生活規律與自制力,據說鄰居們甚至依據他的作息來調整家裡的時鐘。

不用照料小孩,也不用上班或上學,梭羅與康德不是為了外在的理由,或為了擠進更多工作時間而早起;相反地,他們利用清晨這段「什麼也不做」的時間獨處與沈思,去開發自覺,訓練專注力與創造力,為接下來的一天「設定意向,重新啟動,重新準備(set intention、reset、recharge)」。

一天之計在於晨,經過一夜的休息後,早上的新鮮空氣讓腦細胞充滿活力,讓人注意力更集中,不論利用這段時間思考、計畫或工作,效率都會更顯著。

心動了嗎?夜貓子、習慣晏起或賴床的你,若想加入早鳥一族,不仿從以下幾個方法著手:

  1. 早睡早起。改變熬夜的習慣,少追幾集電視劇,試著把一天的作息往前挪,早睡早起經神好,很簡單的道理。
  2. 睡前避免滑手機。這一點對很多現代人很難,需要一點自制力與練習。與其讓手機的螢幕光線與滑過的內容干擾睡眠,可以改讀內容輕鬆、不太需要用腦的書,或是情節不是太緊湊、不至讓人越讀越興奮的小說,以幫助大腦放鬆。
  3. 把鬧鐘放遠一點,最好是需要起身才搆得到的距離,以免醒來按下鬧鐘後一翻身又繼續睡去。
  4. 調整臥室的光線與溫度,營造睡眠的氣氛。
  5. 就寢後,即使無法瞬即入眠也不要起身,持續躺著讓身體休息,該起床的時間一到,即使前一夜睡不好也不要賴床,維持固定的睡覺與起床時間,慢慢地就會養成新的作息習慣。

清晨五點,當我把車退出車庫時,天色依然灰濛,無人的街道安靜無聲,夜裡下過雨的路面透著濕氣。停在平日忙碌的十字路口前等綠燈時,突然有一種身處異境之感:這一刻,世界完全與昨日隔離了,昨天過得如何,是好是壞皆已成過去,眼前這全新的一頁,充滿未知,充滿可能性,最重要的是:不管今天將過得如何、會發生什麼事,因為早起,我已經擁有最安靜私密的一段美好時光。《刊於12/07/2021《世界副刊》: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50/5927948

All Materials and Photos Copyright © 2015 unless otherwise noted.